新華社哈爾濱4月24日新媒體專電 題:“餐前損耗”遠超“舌尖上浪費”——我國糧食產後損失浪費現象盤點
  新華社“中國網事”記者
  據國家有關部門測算,我國糧食產後儲藏、運輸、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每年達700億斤以上,遠超餐飲環節的“舌尖上浪費”。記者近期在我國部分糧食產區採訪發現,農戶存糧因缺乏技術和相關設施,產後損失量十分驚人,成為“餐前損耗”的主力;部分糧庫倉容不足,採取露天儲糧,造成糧食過量損耗;田間收穫機械“遺漏”,米企過度加工精製米,也造成糧食“隱形”浪費。
  農戶“地趴糧”損失量巨大
  每季糧食收穫後,大部分糧食需要經過農戶的短期儲存再銷售。據糧食部門測算,由於農戶儲存設施簡陋、烘乾能力不足、缺乏技術指導服務等,損失比例在8%左右,每年因蟲霉鼠雀造成糧食損失浪費400億斤以上。
  記者在黑龍江省部分產糧區採訪瞭解到,當地農民很少有倉儲設施。玉米產下來之後,就往自家院子里一放,俗稱“地趴糧”,有的農民還在地上鋪一層塑料布再存放糧食。由於今春回暖早等不利氣候條件,導致今年玉米生霉情況比往年更嚴重。
  “農村缺少晾曬場,也沒有資金投入建設晾曬場,只能在村裡的水泥路、健身廣場上晾曬糧食。這種情況在成立合作社後更加明顯了,只能把收上來的糧食放在房前屋後的場地上。去年1萬斤沒有存儲場地的糧食中大約有500斤因受潮損失。”黑龍江省樺川縣世平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世平說。
  一些規模不大的農戶選擇先存後賣。內蒙古五原縣永聯村農民付繼平說,家裡地少糧食也不多,收穫後就用化肥袋子一裝堆放到倉房裡。“像霉變這些損失肯定有,但沒仔細算過。”湖南省漢壽縣大南湖鄉農民宋連發不夠“幸運”,他2012年在自家老房子里存放的上萬斤晚稻,半年多損失了至少300斤。老房子的木門被老鼠咬穿的洞有拳頭大小,原本打包好的稻穀散落一地。
  湖南省一些種糧大戶也反映,因缺少晾曬場地和倉儲條件,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幾十萬斤稻穀全部晾曬完畢。稻穀一旦曬不乾,便易發黴變質,每年霉掉和被老鼠吃掉的糧食約占總產量的兩成。
  倉庫老舊設施不足 簡易儲糧損耗“翻番”
  記者採訪瞭解到,由於一些糧食倉儲設施陳舊老化,部分糧庫在糧多時只能建設臨時罩棚或露天茓囤存放糧食。由於缺少溫控、通風等必要設備,糧食損耗量要比標準倉儲增加一倍以上。
 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“糧倉”,全市糧食倉容共13億斤,但大部分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糧倉,有通風、測溫設備的達標糧倉容量只有9億斤,一些老倉已經不敢存糧了,只能放設備。巴彥淖爾市糧食局儲備科科長蘇自強說:“去年以來共收儲了12億斤玉米和小麥,這些庫都收滿了,只能建臨時茓囤存放糧食。”
  黑龍江省的許多糧庫面臨著倉容老舊和烘乾能力不足的“雙重難題”。哈爾濱市糧食局副局長李瑩說:“我們的倉庫什麼‘輩份’都有。1990年之後建設的帶有溫控設施的標準倉不足20%,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的倉庫,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‘蘇式倉’,其中危老舊倉容有28億斤。另外,還有一部分臨時罩棚或露天茓囤也在存糧。”黑龍江省蘿北縣糧食局的一位負責人說,全縣7個國有收儲企業儲存了15.2億斤糧食,其中有10億斤是露天儲存。露天儲存防風、防雨、防潮差,損耗就會更大。
  據瞭解,近兩年由於糧食市場購銷不旺,黑龍江許多農民種植的糧食,尤其是玉米,需要依靠國家政策性收購賣到糧庫。而許多糧庫烘乾設施不足或者老化,使許多玉米無法降到安全水分入庫,只能存放在臨時罩棚或露天茓囤里。
  來自國家糧食局的數據顯示,全國糧食企業有近1800億斤倉容屬危倉老庫,儲糧條件差、損失大。業內人士說,正常糧倉儲糧一年的損耗標準是0.2%,臨時罩棚或露天茓囤的損耗會增至0.4%-1%。按這一比例,僅蘿北一地,露天存儲的糧食一年下來就要多損耗200萬斤以上,大約相當於1萬人半年的口糧。
  機械收割“收丟”糧食 多輪加工“磨丟”營養
  除了農民存糧、糧庫儲糧這兩個糧食損耗重點區域之外,機械收穫和加工精製米兩個環節常被人們忽視。記者採訪發現,這兩個環節的糧食損耗量也很驚人,損失率遠高於糧庫儲糧的正常損耗。
  隨著農用機械的普及,機械收割是目前許多農民的主要收穫方式。內蒙古五原縣永聯村農民王三小說,當地農民的地塊比較小,一條毛渠(灌區最末一級水渠)經常要灌兩三家甚至更多家的地。“這種小塊地收穫時,機械要經常拐彎,特別容易漏糧,地塊越小丟的糧越多。有時人工撿一下,有時就忘記了。”
  大面積機械也面臨著糧食損失問題。黑龍江省樺川縣世平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世平說,國產收割機的機械收穫損失率能達到3%。“中國現在科技這麼發達,一個小小的收割機怎麼就研製不好呢?”
  在糧食到達居民餐桌前的加工環節,損耗量也很驚人。根據糧食部門的數據,通常三級米的出米率會比二級米減少2%-4%,過度加工的特製精米出米率比三級米又減少約15%。我國稻穀年產量約2億噸,可產三級米約1.4億噸。如果都加工成特製精米,將減少約2000萬噸。加工程度越深,產業鏈條越長,原料損失及能源消耗量越多。
  據已公開的數據顯示,糧食加工環節由於成品糧過度追求精、細、白,既損失營養素又明顯降低出品率,每年造成糧食損失超150億斤。
  
  多方努力減少糧食“餐前損耗”
  為降低農民存糧損失,我國於2010年啟動了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作,採取中央、地方補助和農戶自籌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戶建造小型鐵皮糧倉。
  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,目前實施的“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”累計為677萬農戶配置了標準化儲糧裝具,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15億斤。未來將繼續擴大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實施範圍,推廣新型儲糧裝具,適應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要求,儘快啟動種糧大戶、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科學儲糧專項試點。
  哈爾濱市糧食局副局長程善好說,近年全市共完成科學儲糧倉4.8萬套,農戶存糧損失由8%降至2%。但目前還面臨兩個問題,一是“小糧倉”最大隻有8噸,對種糧大戶作用有限。二是“小糧倉”需要農戶出資40%,農民積極性不太高。
  業內人士認為,建設高標準、現代化、配套設施齊全的儲糧倉是減少損失最有效的方法。許多地方國有糧庫沒有防潮降溫等設施,容易導致糧食損失。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此前表示,從2013年起至2017年實施“糧安工程”,打通糧食物流通道、修複糧食倉儲設施、完善應急供應體系、保證糧油質量安全、強化糧情監測預警、促進糧食節約減損。
  在減少糧食加工損耗方面,則需要消費者與加工企業一起樹立正確的營養觀。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的人士說,“色香味”這些最普通的感官指標,長期以來影響著我國消費者選擇,導致存在眾多消費誤區。例如,精製粉加工造成大量營養素損失,標準粉中維生素B含量相當於精製粉的2倍。過度追求“色香味”,將為各種非法添加大開方便之門,大大提高舌尖上的風險繫數。
  目前,國家發改委正在加強節糧科技支撐,組織科研單位深入開展節糧減損適度加工技術、超標糧食消減技術、安全儲糧技術等相關研究。(完)(採寫記者孫英威、楊守勇、任會斌、阿依努爾、李慧穎、方列、葉超、季明、陸文軍、盧國強)
(編輯:SN098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z79tzay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